拍摄中的周家山。图/记者 张建波
《拆除污染》
《蓝天下的努力》
《难离故土》
《抢修》
《龙抬头》
《营救》
《送绿》
《乡村雪景》
周家山,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十堰市摄影家协会理事、郧阳区摄影家协会主席,全国多家媒体特约记者。1980年开始学习摄影,1988年开始发表摄影作品。2013年,出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移民纪实摄影专集《故乡郧阳》。
从事摄影创作40年来,周家山在人民日报、新华网、光明日报、央视、湖北日报、十堰日报等全国各级报刊、杂志、网站、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发表新闻摄影作品15000多幅。200余幅作品在全国、省、市摄影大赛中获奖。
■记者 张建波
“一幅好的、能让观众点赞的摄影作品要提前思考,同时要勤奋,用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汗水才能得到。”谈起摄影,周家山说得最多的就是“勤”:眼勤、耳勤、腿勤、手勤、嘴勤、笔勤。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中等个头,花白短发,时常穿着军绿色摄影背心,随身带着相机,说起话来嗓门洪亮,办起事来风风火火。郧阳区大小活动现场都能见到他的身影,湖北日报、十堰日报、十堰晚报、秦楚网时常见到他的名字,他被新闻界称为“上稿专业户”和“新闻战士”。
在众多题材中,周家山拍摄最多的是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纪实,他说:“我啥也不图,只想用镜头见证这段真实历史!”
面对即将被淹没的土地、房屋、村落,他组织区摄影家协会夜以继日进行抢救性摄影,对汉江原始地貌进行覆盖式拍摄。每个刻度线上有哪些村庄、哪些古迹、哪些设施、哪些门牌号,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为郧阳区地理地貌普查留下珍贵影像资料。“今年是移民在家乡过的最后一个春节,一定要记录。”2009年春节前夕,周家山冒雪下乡拍摄,一待就是好几天,并决定除夕和移民们一起过。
除夕夜,鞭炮声此起彼伏,家家户户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周家山却在安阳镇龙门堂外迁移民村挨家挨户拍摄移民“故乡最后的年夜”。
午夜,周家山骑着摩托车返回县城的家中,每骑一段路都要用手套擦去头盔上的积雪。漆黑的路上,只有他一辆摩托车艰难前行。40公里路,走了3个多小时。回到家,周家山的外衣被雪水淋湿,内衣被汗水湿透,但翻开相机看到自己拍的一幅幅移民写真,他忘掉了艰辛与劳累。
移民那几年,周家山骑着摩托车背着相机,全程参与了38批次外迁移民的跟踪拍摄,拍摄照片40000多张,在各级媒体发表1000多幅。为抢拍移民场景,他出过车祸,摔坏过相机,连续4年没在家过除夕。记录这段历史的同时,周家山还自费一万多元,把数万张为移民拍摄的全家福照片洗出来,送到或邮寄到移民手中。
2013年,周家山从拍摄的几万幅移民纪实照片中精选200余幅,由中国文化出版社编辑出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湖北郧县外迁移民纪实摄影专集《故乡郧阳》,该书目前已被多家档案馆和博物馆收藏。
除了移民,周家山的镜头聚焦最多的是汉江之美和护水之情。
汉江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水质是水源地的生命。移民迁安结束后,周家山便将镜头转到保水护水、生态建设上,污水治理、生态修复、低碳出行、志愿服务等成了他聚焦的重点。“摄影人不仅要发稿,重要的是要发声。”周家山常说。面对非法电捕鱼、禁渔期捕鱼、污水乱排、违法开山等现象,周家山多次将现场照片提供给渔政部门和水上派出所,协助他们开展抓捕和治理。在“清水行动”“五城联创”等工作中,他总是带领区摄影家协会走在前面,通过镜头,让大家感受到水源区在保护一江清水永续北送过程中的担当和奉献。“做好任何一件事情的前提是执着,摄影也是。一份执着的热情,不断地积累,便会在这条路上收获喜悦。”40年来,周家山用相机镜头和勤劳的汗水,讴歌汉水母亲、打捞沉没故乡、诠释艺术之美,从未停歇。
(本版图片未署名的均为周家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