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迎来新的一天。起伏的群山,平静的江面,一叶小舟突然进入视野,画意顿升。(拍摄于2017年10月28日)


施工人员铺设高铁轨道。(拍摄于2019年5月30日)

2019年11月29日12时19分,武汉至十堰高铁驶过浪河特大桥。

2019年11月29日12时19分,武汉至十堰高铁驶过浪河特大桥。

《彝族老人》


《汽车工业的科技智能化》组照之一。(入展2017第17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源头活水天上来》组照之一。(入展2018第18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刘光华,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996年开始发表摄影作品。作品 《暖窗》《花下少年》《窗里的人》等刊于 《中国摄影》《大众摄影》等报刊,《飘香之光》入展《大众摄影》杂志社主办的 “藏茶之路”全国摄影大展,《家园》荣获全国摄影大展并获优秀奖,《浇铸人生》荣获第二十七届湖北省摄影艺术展纪录类铜奖。《家园》等10幅作品在“中国摄影家协会网·影像中国”在线影展中展出。组照《汽车工业的科技智能化》《源头活水天上来》《担起武当四季风》连续3届入展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文/记者 冰客 图/由受访者提供

2019年11月29日,汉十高铁开通运营,首趟G6898次复兴号列车从十堰东站开出,一路穿山越谷,飞驰到丹江口市丁家营镇二道河村浪河特大桥时,站在高铁隧道口上方山坡上等候多时的刘光华,以高速连拍方式,拍下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

浪河特大桥从开工建设到建成通车用了3年时间,刘光华跟踪拍摄了3年。

55岁的刘光华是丹江口市人,1981年进入二汽铁路运输处工作。干了15年车辆钳工后,他被调到宣传科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从那时起,他爱上了摄影。

通过不断学习,刘光华的摄影创作技术和理论修养渐渐得到提高。他的作品先后被《中国摄影》、《大众摄影》刊用。

2015年,他加入湖北省摄影家协会,同年又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

2017年、2018年、2019年,刘光华的作品连续3年入展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展示了十堰“山水车”3张名片。

一次,刘光华坐朋友的车经过丹江口市丁家营镇二道河村时,发现宽阔的江面上打了几个桥墩,打问得知这是在建设汉十高铁浪河特大桥。于是,他决定以这座大桥为标志,记录汉十高铁的建设。

创作思路确定后,2017年至2019年11月,刘光华先后10余次往返十堰城区与浪河特大桥之间创作。

为了登上建设中的大桥拍摄,他多次向项目部领导求助。

为了掌握大桥建设进度,他主动与当地村民交朋友,随时通过电话了解大桥建设的节点。“在大桥将要合龙时,村里的朋友打电话告诉我赶紧去拍;大桥上面铺设铁轨,也是村里的朋友通知我。”刘光华回忆说,“每次得到消息,我便约上有车的影友,火速赶到现场。为了使场景多角度呈现,让画面更加丰富,有时凌晨4点钟起床赶到二道河,租用渔民的小船,在水面上来回找角度拍摄。”就这样,一些非常重要的场景被他用镜头记录下来。

为了拍摄满意场景,他还特意买了一副1米高的人字梯,经常背着摄影包、扛着人字梯奔走在现场。

为了全过程记录汉十高铁浪河特大桥建成通车,自开始拍摄起,他就一直关注着汉十高铁开通时间和首趟列车时刻表。得知汉十高铁将于2019年11月29日正式开通运营,他当天一大早就来到浪河特大桥对面的制高点,支起三脚架,架好相机,调好数据,手里拿着快门线等候。在汉十高铁首趟列车驶出隧道瞬间,一切准备就绪的刘光华迅速按下快门,用镜头凝固了这一历史时间:2019年11月29日10∶38∶42。

就这样,刘光华用3年时间,真实地记录了汉十高铁浪河特大桥建成通车的全过程,拍下数万张照片。“现在重新翻看这些画面,那些场景仿佛就在眼前。之前所付出的一切艰辛和汗水都是值得的。”刘光华感慨道。

在2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刘光华还拍摄了东风汽车系列、最后的十堰老街系列、黄龙古镇系列等摄影作品。“我将继续围绕城市的经济建设、企业经营发展和人文山水,做一名诚实的影像记录者。”刘光华说。